励志图书《文学照亮人生》正在征稿中
田心村,并非遥远的回响李桂云田心村位于桂林临桂四塘乡、岩口行*村。走进田心村,走进了群山叠翠,秀峰笼烟,田园流光,躬影耕月。感受一份清幽恬静、曲径通幽。绿荫环绕处,便是老房屋的过往流年、古遗址的厚重怀抱。独特的传统文化风貌,历史皓月长卷,滋养着田心村一代又一代人。古村于明朝嘉靖年立寨,古寨围墙,一抹斜阳,涂满沉厚的断壁残垣,贯穿东南西北八重石拱门,以西门为首的“承薰门”,可谓一门传承,满寨薰风。石墙外溪水潺流,景观形似游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先人由此择宝地立寨而居。从康熙到光绪年间,从田心村“承薰门”走出了九个进士,十九位举人,流传“一门九进士,父子三翰林”。“承薰门”由朱若东父亲朱亨衍题字。朱若东为朱元璋子孙后裔,康熙年间从桂林搬迁田心村。田心村人世代刻苦学习,崇尚传统,可谓群星荟萃,又如群峰映照的状元桥,古桥江影,缔结的故事,迂曲婉约,走出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古村,青石板小路,穿过岁月巷口。老屋石柱腾龙,门前的流水渠、苍苔老井、石牌坊、碑文、庙堂,无不印满时光流痕。古遗迹遍布各个角落,还有“一门九进士”创下的造纸文化传奇:全村造纸,供学习用的土宣纸。造纸工具,还蹲踞树根墙角:石斗盆,里面绿草丛生,一墙高的土锅炉,里面长出大树,牵向房前屋后的*皮果树。古村古树,家家*皮果树,静静笼罩着老屋陈年旧事,果实累累,成熟了几百年一方天空。金灿灿,照亮了瓦檐下的红灯笼,照耀着当今与古往,灯盏永远举向游子返乡的路,操一口乡音,喝一口老井的水,如门前镇守的石墩,岁月流转,乡情不移。一扇褪色的棕红木门,释放着崇宗祀祖的日月情怀,门楣下,便是族氏宗祠:“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字字珠玑,以示后人。门内的进士鱼鳞青石板、正堂墙壁排列的进士、举人、翰林名字,彰显古村与家族往昔的荣耀与光辉。走进田心村,不能不提到一位老人,是现村四个族姓中许姓后人。每见有人进村赏古,老人就高兴,主动前来带路做向导。据说,老人为游人义务导游已多年。老人说:“我老了,只想这些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老人曾于岩口行*村连任三十年村支书,享退休金元,与其它村民一样,过着简朴生活。老人在本地德高望重,资深长者。那天,由老人带路,去参观两个岩洞:“校书岩”和“龙福庵”,是当年古人和当代人读书的地方。去“校书岩”没有什么路,一路趟荒草,攀石坡到洞口。老人解释说:“困难,没有读书学堂,就找到这个岩洞。”岩洞很原始,昏暗,走到尽头石阶沿上,见到太阳射线,便是当年古人学习的地点。头上,一块朝天石刻:“校书岩”,字迹已模糊不清,老人看得神情凝重,是乾隆辛卯年由朱若东题字。朱亨衍任“校书岩”私塾先生,曾为康熙年间举人、任知县,年老随朱若东搬迁田心村,办私塾,教书育人。“校书岩”中另有一块“字塚”石碑,“字塚”意是字的坟墓,给字立的墓碑,是老人说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所写字迹、草稿,不能丢弃,积攒一起,必放“塚”石碑前焚烧。“校书岩”当年莘莘学子,于岩洞避暑避寒,向天向日,刻苦求学,或走进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进士、举人,朱亨衍还亲培养了朱若东‘’父子三翰林。田心村十九位举人中八位知县,九进士中五位翰林。“龙福庵”岩洞,是老人读私塾的地方,说当年洞里住俩仙姑,在岩洞上层,打坐膜拜诵经,学生在下层,潜心面壁读书,岩洞顶壁经年滴水下穿,洞里积水成潭。田心村,并非遥远的回响,历史脚步从未停留,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覆盖不尽传统文化足迹,凝聚浓厚的人文气息,连同村里每个朴厚的身影……村中老屋座如盤石,新建小楼或依山落座,或向路而立,小路交织,洁净明亮,一片清幽雅静,自然澄澈。(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李桂云,女,昵称清影,沈阳市作协会员,诗歌、小说作品散见于《延安文学》《季季草》《辽水》《芒种》等刊物。著有诗歌、小说文集《草泽》。励志图书文学照亮人生正在征稿中国内正规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捐赠国家图书馆收藏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乡土作家》平台隆重推出励志图书《文学照亮人生——乡土作家创作之路》,以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具体事宜如下:一、收录名额:收录作家名。二、征稿对象:具有一定创作成果的作家。三、稿件要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感受、创作经验、创作体会,以第一人称撰写自己的创作心路。字数字左右。励志向上,文笔优美,以情感人。四、出版形式:采取作者自愿合作出版的形式。截稿后另行通知,达到入书要求的作家自愿订书留存、收藏或赠友(书价待定预计每册60—80元,3册起订),不愿订书者请勿投稿。五、成书规格:国内流行16开本,国内正规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捐赠国家图书馆收藏。六、投稿格式:邮件主题:《文学照亮人生》;邮件格式顺序:标题、作者姓名、作者简介(字内)、正文、作者通联地址及手机号码。附件发送。投稿者及时加主编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