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围困沁源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实践
TUhjnbcbe - 2021/10/15 5:54:00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80725/6416878.html

作者:史留庆

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围困沁源斗争取得胜利已经55年了,回顾当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一幕幕,一场场威武雄壮的活剧呈现眼前:大清野、大转移、大围困、卡脖战、夜袭战、地雷战……哪一幕不闪耀着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哪一场不体现着毛泽东*事战略理论的原则?正因为有中国共产*的领导,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沁源人民才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才得以谱写出沁源围困战的英雄篇章。完全可以说,围困沁源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和典型战例,它将作为毛泽东*事理论在敌后战场具体运用的一个胜利佐证,载入史册,永放光芒。

一、全民动员是获得胜利的深厚伟力根源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围困沁源的全部过程不仅自始至终地实践了这一英明论断,而且以胜利的结果给这一论断作了精辟的诠释。

一九四二年十月。日*纠集万众兵力对太岳腹心区的沁源县实行“抉剔”式第六次大“扫荡”,妄图长期驻剿,实施其“山岳剿共计划”,面对强敌压境,中共沁源县委和全县各级*组织,把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性地运用到对敌斗争中去,组织全民上阵,形成群围群困,使日寇陷于灭顶之灾而不能自拔。

发动群众大清野,断绝敌寇的生存条件,这年秋收刚开始,县反“扫荡”指挥部就号召群众快收,快打,快藏,不使一粒粮食落入敌人之手,并要求凡能转移的物资都要尽快埋藏,实行“空野清野”,这时家家户户除了秋收用的农具外,收拾得只剩下铺盖米面和手边用的一篓担东西,日*来临之际,各地群众又把水井填塞,碾磨推倒……从而使侵略者,完全失去了它生存的物质基础,驻沁日*曾向临汾敌酋写信求援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水,没有粮,天天有病倒的……”字里行间已完全道出日*被困处境及难言之隐。

组织群众大转移,造成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十月二十日中午,当获悉日*逼进县城之际,县委迅即有组织地将广大群众安全地转移到东西两山、凡能走动的,连所有老弱病残都远避进深山密林,藏匿无踪了,从城关到西南中峪、西北李城、东南桑凹、东北白狐窑,北至候壁五条大道,五十多个村庄,方圆三百里长的空间,简着成了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日*要在占领区内建立什么“防共反共”伪*权,使尽各种伎俩,欲诱骗群众进城“维持”,但经过*组织民族气节教育的沁源人民,无论贫富,也无论士绅、名流或商贩、艺人,没有一个去“归顺皇*”的,“誓死不搞维持会”,“宁死不当亡国奴”已成为全县人民的钢铁誓言,日*的维持活动最终化为泡影。

开展*民大围困,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大清野,大转移之后,紧接着是全县*民对敌大围困,根据太岳区*委指示,县委和八路*38团共同组成了“沁源围困指挥部”,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以38团、25团和69团一部为骨干,结合全县民兵基干队,组成了13个游击集团,对日*展开一场群众性的围困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沁源*民创造了以切断敌之交通的卡脖战,打击敌之援兵的伏击战,封闭敌之行动的地雷战,惊扰敌之心理的神经战以及粉碎敌之奔袭的联防战,使侵沁日*由开始的趾高气扬而后到处碰壁,最终陷于孤立无援,寸步难行,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

大清野,大转移,大围困构成了围困沁源的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无一不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奏响起来的,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是围困沁源的力量源泉和胜利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二、持久斗争是以弱胜强的正确战略方针

围困沁源初期,日*以万余之重的兵力进行疯狂“扫荡”,在占领了城关,柏子、中峪、阎寨、霍登(今法中),作坪(今正中),白弧窑、新章、李元等重要城镇和村庄以后留下三个大队和伪*共计余人分兵驻守,日*踌躇满志,骄横跋扈,凭借着精良的武器装备和暂时的战场优势,妄图一举推毁沁源根据地,而这一时期,我主力部队大部转移外线作战,留守地方的仅有少数兵力和民兵,游击队,中共太岳区*委运用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通过对敌我力量的对比和战争双方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后认为,要战胜处于战略进攻地位的强大敌人,必须经过一个长时期的逐步壮大自己,逐渐改变敌我力量对比的过程,这就规定了对敌斗争的持久性,据此,向沁源县委提出了“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战略指导方针。

遵照区*委指示,中共沁源县委,一方面从安顿生活,组织生产入手,以求生长自己的力量,达到持久抗战目的;同时采取以逸待劳战术,从物质上消耗敌人,从时间上拖垮敌人,促使战场形势发生有利于我方的战略转变。

县城和大路村镇的群众撤出转移到东西两山以后不久,时逢初冬,吃住问题面临极大困难,县委及时组织群众打土洞,盖石窑,在山沟里因陋就简地修建起一个个“移民新村”,使御寒问题得到解决,在吃的问题上,发动当地山庄老住户借出存粮,“难民”之间也开展互济,同时由区*委动员机关,部队及临近各县向沁源“难民“捐粮资助,在初步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于次年展开了武装保卫春耕和秋收运动,生产的粮食达到自给有余,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坚持长期围困的物质基础,提高了鼓舞了持久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在生长自己力量的同时,县委发动群众开展了劫敌资财运动,运动一开始是以抢粮为主要目的,先组织少数人趁夜幕掩护,摸进城里或敌占村庄据点,背回以前埋藏的粮食,后来发展为在游击队,民兵火力掩护下大规模的劫敌资财运动,不仅抢回粮食,后来发展为在游击队,民兵火力掩护下大规模的劫敌资财运动,不仅抢回粮食,还抢回敌人的猪羊、战马、衣物、电线及武器弹药,当年各抗日根据地流行传唱的《游击队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是沁源人民斗争生活的生动写照,消耗敌人,武装自己,正是沁源人民得以渡过二年半围困斗争的艰苦岁月,促成形势由敌强我弱向我优敌劣转变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这个转变是逐步的,渐进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长期的,持久的斗争才实现的,没有一定时间的转变过程,赶走侵略者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唯有坚持持久斗争,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指示方针。

三、游击战争是实施围困的主要斗争形式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事实上,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太原失守以后,在华北战场以国民*为主体的正规战就已经结束,而以共产*为主体的游击战进入了主要地位,围困沁源的实际也是这样,*通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敌人,积小胜为大胜,为全面转入大反攻准备了条件,下面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战例。

卡脖战扼敌咽喉,其目的是切断敌人的运输补给线使其断绝供养,束手待毙,在这方面“二沁”大道上的民兵开展了埋雷,破路、拆桥、断道运动,在寒冬腊月实施人造“冰坡”使车辆无法通行,当日*改为驮骡运输后,我兵民又实施伏击战,冷枪战,每每予敌以重大杀伤,日兵哀叹道:“过了圣佛岭,(沁源与沁县的界岭)进了*门关,如若死不了,就是活神仙”。

夜袭战掏敌心窝,打夜袭战是围困期间我方经常采用的战术之一,它可以充分发挥民兵游击队熟悉地理地形的长处,又具有夜幕掩护,易攻易撤的天时地利,而敌方地疏人生的弱点暴露无遗,虽有强大武器不能有效发挥,这就造成了我方占据主动,敌方处于被动的局面,同时,每次夜袭行动都实行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和民兵三结合,对担负向导、主攻、掩护、接应、增援等各项战斗任务分别视其所长,分工把口,紧密配合,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成力,比较突出的战例有:强袭城关之役,大闹中峪据点,七次夜袭王和等,每次夜袭战役,不仅大量毙伤日*,摧毁其*事设施,还解救出被俘群众,抢夺回被掠财物,缴获车用物资无数,抓获日*俘虏多名,铲除杆汉汉奸若干。

地雷战大显神威,地雷战一开始主要运用于封锁日*的运输大道,后来针对日*频繁搜山进剿行动,民兵群众根据敌人的活动规律,在其必经之地理了地雷,敌人在尝到地雷的滋味后,避开大道改走小路,民兵群众又展开了“铺草运动”,即在部分地面上铺设一层草,在未铺草的地面下埋设一层雷,以佯装迷惑敌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其防不胜防,在劫难逃,日*不敢冒然远行,只剩据点周围一片“领地”,也被民兵群众乘着夜色全部埋下了地雷,最后只得龟缩在据点里对隅而泣,为了大摆地雷阵,县委号召全县*民开展了群众性的造雷运动,沁源山里有的是石头,家家户户打石雷,村村寨寨做炸药,形成了全民热潮,群众创造出油制密封的“水雷”,挂在树上的“悬雷”,以及“子母雷”、“连环雷”、“跳雷”、“前踏后响雷”等,当年4月11日日*在我*民的围困打击下,弃城向沁县逃窜时,4千多颗石雷惊天动地,大显威风,为侵略者唱响了惨败的挽歌。

围困沁源作为伟大的历史一幕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它以生动的战例所展现着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却是永不熄灭的,它所体现的各种策略原则和斗争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总结这一历史经验,继承和学习毛泽东思想,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大有裨益。

摘自《沁源抗战实录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围困沁源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