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了解报名详情)
5月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名家说名作”系列讲座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讲解中学语文现代文教学,直播当日观看人数达几十万量级。
针对老师们关心的现代文教学问题,温老师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和现代作家的15篇课文为例,提出“教师应该在备课中‘赤手空拳’研读课文”的指导建议。
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详情:
几十万人观看!温儒敏教授直播中学现代文教学文字实录来了
从读入手
我每备一课书,都是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
一读,感知课文内容;二读,研究文章题目;三读,抓住课后习题;四读,探讨作者思路;五读,咀嚼语言文字;六读,体会思想感情。在备课时,一篇文章读了这么几遍,就能基本上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备课从读入手,或者朗朗有声地读,或者默默无声地读,读得滚瓜烂熟,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声情并茂,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实际上这个做法并不新鲜,甚至显得有些“落伍”,但看一看现在一些青年教师的备课,我们就会感到,“老调重弹”大有必要。现在很多青年老师,拿到教材,课文还没有读透,就急急忙忙翻阅教参、搜寻各种资料,或者寻找有关名师的教案拿来照葫芦画瓢,这些做法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把课文读熟读透以此作为基础,课文外搜罗的东西再多,效果也不会好。当然,对“教参”和现成的“教案”不是不可以用,“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用心剪裁,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02
进入角色
我备课一般要进入三个角色。第一,进入学生角色,揣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目中有人;第二,进入作者角色,弄清作者的意图、思路和感情,掌握课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特色,做到胸中有书;第三,进入教者角色,对教学目的、教学步骤、重点难点、板书设计、作业练习等加以综合考虑,做到手中有法。
先谈进入学生角色。
学生不是缩小的成人。儿童的世界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观察世界、阅读文字、理解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鉴于此,我每次备课,都要反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学生读了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几点?学生会以什么方式来理解课文的难点?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这种设计?这种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
其实,每个老师进入学生角色都有自己的方式,不一定像我这样问问题,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老师必须有一颗童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只有老师像孩子一样,才能理解孩子。
再谈进入作者角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桂林山水》是篇写景文章,全文分四段:第一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桂林山水;第二段写桂林的水;第三段写桂林的山;第四段写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课文写了桂林的水秀、山青和人怡。写水时,作者用大海和西湖作比,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写山时,作者用泰山和香山作比,突出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秀山青,配上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风光宜人。读其文,犹如作者领着我们荡着小舟遨游其境,因此而产生了“人怡”。水秀、山青、人怡就是本课的意境。我备课遵路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达到了我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感情溶化在一起的艺术境界。
至于进入教者角色,我是这样想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关键是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就像一个袋子,学生个个好比锥子。好的教学策略是布袋子,学生个个可以锋芒毕露,脱颖而出。落后的、封闭的、陈旧的教学策略则是牛皮袋子、铁皮袋子,再锋利的锥子也无法显露其锋芒。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优选语文教学策略。
03
沿波讨源
备课,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执教的一篇篇课文,还应该“沿波讨源”,因为一篇篇课文不过是语言文字大树上的一枝一叶,要想把这一枝一叶研究透彻,不把
我备课时,尽量多看一些参考资料,有原著的一定要读原著。教《少年闰土》,我读鲁迅的《故乡》;教《草船借箭》,我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样再来研究教材就能居高临下,把握全局。
04
酌取精要
准备了这么多内容,不能一下子都塞给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师自己掌握的。只有居高临下,才能势如破竹。“任你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在讲课时,我每每披沙拣金,备多用寡,力求把握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克服弱点,攻其一点,让学生获得真知。
05
撰写教案
最后,我还想说说写教案。
于永正说:“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我主张写教案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摒弃洋洋洒洒八投式的文牍教案。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写教案也应无定法。要去掉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讲究辩证法,注重实效。我初为人师时,愿意写详案,详细教案相当于讲稿,避免丢三落四,挂一漏万。后来我喜欢写简案,微型教案不束缚手脚,便于课堂生成与创造。现在我习惯于把课备在书上,在教材的天头地脚和字里行间进行批、注、勾、画、圈、点,诸如作者介绍、正音正字、词语解释、段落划分、中心思想、板书设计,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统统写在书上,我把这种教案称为“课本教案”。我认为教案只起到一个设计教学线路和提示教学要点的作用,而大量的笔墨落在书上,看上去一目了然,讲起课来得心应手。
千法万法钻研教材是第一法。老师们对“教师应该在备课中‘赤手空拳’研读课文”还有哪些看法呢?欢迎留言探讨。
蓬勃初夏,值得抓紧时间再读一本书
报名时间:年5月12日-19日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