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经过桂林、柳州、南宁三地。中国的脚步依然笃定,勉励当地写好广西篇章。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顿将我的思绪拉回广西之行,机缘巧合我先后到过南宁四次,桂林两次,柳州只是在火车上路过而已。如今,捡拾破碎的记忆,重忆桂林山水。
第一次去桂林是22岁,与弟同行,大学即将毕业,年少青葱,不知愁滋味,不知未来路在何方。那时的三亚、张家界、涠洲岛尚未登上旅游热榜,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号早已广为流传。记忆颇深的是坐了一宿的上下层火车,那时高铁并未畅通,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却也欣然习惯。22岁的我初出茅庐,初见桂林。
第二次去桂林是32岁,与妻、子同行,工作已近十年,日渐惆怅,深知世间愁苦,想问路却在脚下。这次乘坐高铁,短短的行程不到三个小时。32岁的我阅尽千帆,再见桂林。
初
见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位列仙班仍不愿,只愿做个桂林人。
再
见
象山映照浮水月,芦笛缥缈逸清音。
若能夜饮潇湘对,从此泛舟似梦长。
桂林的美是直接的,是具有强大视觉冲击的,无需多言,任你心中五味杂陈,到了桂林仍会赏心悦目。“桂林三绝”是“山、洞、水”,到桂林就是看山、看水、看溶洞、看当地风情。桂林的城市标志就是一座山,足以证明桂林人对山的喜爱。桂林山的特点很好描写,“雄、奇、秀、险”四字足以;桂林山的特点又很难描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万千诗文都无法全然描绘。足以证明桂林山水的美是清秀脱俗、是风情万种、是悠闲自在。*昏漫步在榕杉湖的林荫道上,会被桂林的妩媚所震撼,就像桂林米粉一样令人回味无穷,享受桂林应当是从容不迫的,如果匆匆而过,留下的可能不仅仅是遗憾。桂林的夜是匆忙中夹杂着悠然,清新中点缀着深邃,尤其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置身于喧嚣,却能细细品味那些触及心灵深处的雕塑。
熟悉桂林的人都知道,“阳朔风景甲桂林”,桂林的至美之处便是阳朔。“漓江泛舟”这是每位游客欣然向往的方式,2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也是在漓江上取景的。氤氲的轻烟罩着淡蓝淡蓝的薄纱缓慢移动,不忍急切又迫不及待,犹如入洞房的新郎一般,轻轻的撩开新娘的面纱,这种层峦叠嶂的美,带来的惊喜是一波接一波的。想用拟人化的描写这些山,我仿佛用尽了全部的知识储备,竟然找不到适合的辞藻,索性停笔,给思绪留一段空白,给人生留一段回忆。
睿智的漓江畔人为漓江上的每一座山,每一幅景色都起了动听的名字,如*布倒影、九马画山等。泛舟漓江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快速的、短暂的,游客式的邮轮,一个多小时的船程,但费用很低,转瞬即逝的记忆也算是游过漓江了,我第一次游漓江受制于经费有限,如此选择;第二种是豪华邮轮,四个多小时的船程,全程畅游漓江,每个景点都可以慢下来享受,听每段故事,感五味人生,我第二次游漓江带妻、子便选择此种,果然与第一次感触不同;第三种是竹筏游,需一天时间,也未必能全部游览完毕,但若遇上三五知己,畅游山水之间,任由撑筏的大哥一杆接着一杆赶着河水前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一幅渔舟唱晚的山水画。
要说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第一次去有时间没钱,也不太懂什么叫艺术,单纯的以为夜市的小吃便是全部美好;第二次去是有钱没时间,行程非常紧密,带孩子也较为不便,只得忍痛放弃。
或许,还会有机会第三次再游桂林,希望那时可以完全放空自己。或干脆搬到阳朔小住,在朋友中“失踪”几天,不问世事,独享人生。或泛舟漓江之上,融入山水之中。或找一个清新的雨后,独坐桂林街角,看形形色色的人群和匆匆的脚步。或许,不会再有第三次了。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