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学新生已陆续完成*训,正式开始了高校的学习生活。而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后,生活费该怎样使用也将全部由大学生们自己去安排。上个月,一条关于“大学生嫌元生活费太少而抱怨母亲”的新闻引起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大学生们日常开销的话题再次成为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超七成受访者都曾经历过“生活费不够用”的窘境。那么,桂林本地大学生的生活花销如何?家长们一个月又会给在外地读书的孩子多少生活费?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学生在一线城市生活费较高
记者在本地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如果孩子在本地读书的生活费就给得少一些,如果在外地读大学的,则会根据孩子所去城市的消费水平来决定给多少生活费。
市民刘先生的女儿在本地一所大学读大三,他每个月只给她元生活费。“她每个周末都会回家,平常在学校住,周边没有什么可消费的地方,最多就是在吃东西和交网费、电话费上花点钱,每个月还能剩下。”刘先生说,如果女儿是去外地读书就肯定会多给,因为他舍不得让女儿吃苦。
李先生的儿子在南宁读大学,他是按一个学期来给孩子生活费,每个学期元,让孩子自己规划,不会多给任何钱。
阳女士的女儿在贵州读大学,她每个月给女儿的生活费也是元,但有时候女儿如果不够花,她也会多打一些钱过去。“学校里的食堂饭好像挺便宜的,但出去外面吃一碗粉都要十几块,物价还是比较高。”阳女士说。
而孩子如果去一线城市读书,家长们给的生活费就更高了。莫先生的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他和妻子的月收入为多元钱,其中给孩子一个月生活费就要1元。“去那边读书的小孩子都挺有钱的,听说几个同学也经常出去逛街聚会,儿子的生活费总是不够花的。”莫先生说。
李女士的女儿正在杭州读大学,她也是按学期给女儿生活费,每个学期元。“女儿的学校离那边的市中心比较远,地铁出去一次至少6元。不过她对花钱比较有规划,基本也不会问我多要,但那边的生活费确实挺高。”李女士说。
本地高校生活费千元足矣
日前,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40.8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在元至元,29.4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在元至元。此外,每月生活费在元以上的占19.84%,不足元的占9.84%。
上周,记者针对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6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每个月的生活费金额以及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大学生中,21人的月生活费在元以下,占比35%;32人的月生活费为元至元,占53.3%;10%的学生表示,月生活费在元至元之间,仅有1人的月生活费超过元。
记者了解到,月生活费在千元以下的学生中,大多月生活费为元,而在“元至元”这一档位中,多数人每月的生活费刚好为元整。
广西师范大学分子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她父母会在每月末往银行卡里转元,作为下个月的生活费。“如果碰上我过生日的那个月,他们会给我多打元,用来请朋友吃饭、唱歌,剩下的钱就算是给我的红包。”她表示,寝室同学的每个月生活费也基本都在元左右。
除了按月支付生活费之外,也有部分父母是按学期给孩子打钱的。
桂林理工大学的小赵表示,每个学期开学前,他父母都会在她的卡里存元,平均下来一个月的生活费也是元左右。“我不一定会用得那么平均,有时候在外面花销多,可能就要超标,但如果当月在食堂吃饭也不出去玩的话,就会比较省一点。”
生活费大多花在“吃”上
根据记者的调查,80%的受访学生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够花,其中三成学生还表示“生活费有富余”,七成学生则称“生活费够用,基本全部花光”。
“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元,如果三餐都在学校吃的话,一天只花不到20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小王告诉记者,虽然有时会和同学去逛街或看电影,但生活费已完全够用。
还有20%的学生则觉得生活费不够花,而这些学生的生活费大多在元左右,但也有几名每月生活费在元至元之间的学生依旧认为钱不够用,至于他们的解决方式,基本为“尽量少花”和“问父母多要些”。
桂林理工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小杨告诉记者,他是个典型的“月光族”,每个月的生活费基本不够花。“我平常不太喜欢在学校食堂吃饭,经常和朋友去外面吃,最少也要15元。如果下馆子则至少人均30元,所以在吃上面花费最多。”他说,“我不太喜欢运动,玩游戏比较有兴趣,如果充游戏币后生活费不够用,只能向父母求助。”
在回答问卷调查中“生活费主要花在哪些方面”这一多选题时,共有56名学生选择了“吃饭”选项,占比为93.3%;其余则是“购物”和“学习”,分别为43.3%和40%。此外,网费、交通费、电话费以及看电影、唱歌等娱乐活动费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无论生活费够不够用,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在用钱时是有规划的。在受访的60名学生中,仅有15人认为自己在花钱时没有规划,也就是所谓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30多年前的大学生活费不足百元
如今,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工资也逐年增加,据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生活费在近30年时间里也增长了很多倍。
市民潘先生在年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他表示,当时家里每个月寄给他的生活费是40元。“那时候,我父母一个月的工资40多块钱,我还有两个姐姐也工作了,所以家里相对宽裕一些,40元的月生活费标准算不错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活费就多了10倍。吕先生于年进入哈尔滨一所大学学习,最开始家里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为元。“我属于食量比较小的,一天的伙食费加起来为10元左右。”他说,没过多久家里还给他涨了生活费,每个月给元,生活算是比较“滋润”了。
而进入年后,大学生活费的涨幅逐渐缓慢下来。
邓先生在去河南一所大学读书,当时那边的消费水平不算高,所以家里一个月只给他元生活费。“身边的同学生活费基本就是元左右,反正吃住都在学校,基本够用吧。”邓先生说。
年去北京读大学的*女士则表示,当时家里也只是给元生活费,但在北京根本不够用,她只能自己打工。“在学校里消费还行,但外面的消费水平真的很高,我又比较爱玩,所以打了两份工,让自己每个月生活费维持在多元。”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林扬 唐霁云
编辑:简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