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寒意还未散尽,新春的暖流就涓涓而来。
在还留存着年味儿喜庆的开学第三天,
我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得到了朝阳区教科所梁老师的莅临指导。
-----------------------------------------
三年级组王荣方老师带来春意满满的
《燕子》一课,
四年级组周双伶老师和
学生们一起走进《桂林山水》的美景。
三年级骨干教师王荣方老师做课《燕子》,
清晰的教学思路,不落窠臼、
亮点频出的教学设计不仅赢得了
教科所梁老师的赞誉,
也为青年教师教学散文提供了范例。
王老师先让学生带着理解和想象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一环节既极大激发了孩子对课堂的参与感,同时也洞察了孩子的思维过程。接着,王老师围绕“赶集似的聚拢”这句话的理解与学生积极互动,碰撞火花。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对“赶集”一词缺乏生活经验,王老师先试着让几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意思明确后,再回到课文中理解春天的生机勃勃。
接下来,她紧抓“沾”“叫”“飞”“掠”四个动词让学生在课文中进行圈批,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由于这一段是该文的精华所在,语言充满节奏美,王老师利用这个特点,带领孩子们配乐朗诵,整个教室霎时氤氲着春天的诗意。最后,王老师巧妙地把燕子入画、入诗、入歌,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既充满了人文情怀又灵动轻盈,为文章的讲述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四年级组青年教师周双伶老师的
《桂林山水》一课,
借助思维导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满满,
将课堂气氛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
周老师先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回顾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这一个环节温故知新,为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铺垫了道路。在带领孩子们回顾了山水特点后,周老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作者是怎样生动具体地把桂林山水的特点写出来的?”并提示孩子们可以结合修辞方法、句式去理解,将思考批注在思维导图上。有了独立思考的成果,周老师紧接着带领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将小组成员各自的智慧凝聚成集体的结晶。
最后,再依据小组汇报交流,全班明白了作者通过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将桂林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体会到了作者对如此山水相依的桂林山水由衷的热爱之情。
梁老师分别对两位老师的课做出点评。
梁老师指出修辞的特点要为学生夯实牢固,梁老师以排比为例,排比的特点是三个以上句式相同、前后可颠倒顺序,反复强化修辞特点,不断让学生加深理解,并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写景文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在读中悟情,可以创设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体悟作者的写法,并学以致用。语文课堂要有德育渗透,尤其是写景的文章,感悟自然美景的同时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通过写景文章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并学会表达这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与情感,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
舒强主任、崔瑞娥主任发言。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的精彩自然与王老师自身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相关,同时与周老师自身的勤奋与孜孜不倦的好学态度相关,但更离不开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语文团队的合力支持。特别是语文教研组舒强主任、崔瑞娥主任的领导把关,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孙弘佳老师多次在课前与王荣方老师反复推敲、钻研教材,精益求精;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孙燕老师与年级组长雷凤莲老师共同和周老师探讨教案、推敲细节,力求更好。同时,人朝团队还是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团队,课后与教科教所梁老师一起进行梳理反思,回顾得失。梁老师在德育渗透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从更高的站位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朝团队“聚是一团火”,
相信经过又一次的淬炼,
我们定会将温暖与光明更好地传递给孩子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