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桂林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你的祖先是从哪里
TUhjnbcbe - 2020/11/18 11:50:00

过去,桂林人见面总爱问这么一句话:“你老家是哪里的?”而得到的回答,往往老家是本地人的极少,湖南人、江西人居多。的确,桂林是一座移民城市。桂林的历史上,曾有多次移民,主要的有这几次:

第一次是公元前年修筑灵渠时期。

灵渠的修筑,从秦始皇28年即公元前年,向岭南进兵开始,直到秦始皇33年即公元前年结束,前后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动用*队和民工数百万。

当年参加建秦城建灵渠的*队兵卒,本地人称之为“陡*”,意为建设秦城和灵渠、修筑“陡门”的*队。“陡*”中的大部分人屯兵戊关,留在了当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顺便说一下,在灵渠多年的通航史中,陡门的作用不可低估。专家们认为: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它是现代电动闸门的鼻祖。它是世界船闸史上最早的船闸雏形,被人们称为“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的陡门启闭非常灵活,节省人力,维修方便,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蓄水漕运方法。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赞灵渠陡门: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斗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则复闸斗,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在国外,最早的船闸直到年才在欧洲的荷兰出现,而这时我国已是明朝。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这种利用船闸的行船技术,一直沿用到现代。全世界的江河湖海航运,在19世纪末开建、20世纪初建成的巴拿马运河,包括我国今天的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都是采用这种“斗闸”的方法解决水位差以使船舶通航的。陡门是船闸的祖先,它既古老又先进,既传统又现代,既实用又有艺术性。陡门的发明和创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和中国航运史、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第二次,是桂林抗战文化城期间。

当时的桂林,由于地理位置和*治、*事等方面的原因,人口膨胀到了近70万,文化名人云集,抗日文化运动空前高涨,被誉为“文化城”。桂林的进步文化团体多达三四十个。这些团体开展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规模大,影响广。再次,报纸杂志猛增,出版事业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有书店出版社79家,印刷厂家。当时有影响的文化供应社、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深受社会广泛欢迎。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文化人有多名,其中闻名全国的近人。这批文化人,作为桂林文化城的中坚力量,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积极开展抗战文化运动。当时的桂林是抗战文化最主要、最活跃的西南大后方的阵地。

武汉、广州沦陷后,大批文化人士云集桂林。当时活跃在桂林的进步文化人士有多人。

如今的桂林人中,有不少人的身上流淌着这些文化人的血脉。

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支边”时期,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等大城市的工厂迁到了桂林。他们如同飞瀑泻入桂林这片西部美丽的土地,漓江敞开绿色的胸怀接受了他们的爱。他们的加入,推动了桂林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桂林人的成分,丰富了桂林历史文化的内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出桂林的发展历史,他们的创造是漓江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桂林有一条从火车南站直达漓江边的“上海路”,就是为了纪念当年的那段历史。可以说,他们那时的支边人员是西部大开发的先驱者,桂林不会忘记他们。

桂林还有一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时期。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连遭战乱,由于张献忠杀人如麻,弄得四川人烟稀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

清初,*府给予一定的优惠,使湘、鄂、粤等中南地区的人向西部的云、贵、川迁徙定居,途中,有部分人在桂林留了下来。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桂林老杆子综合整理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桂林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你的祖先是从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