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研讨会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1126/9987104.html「本文来源:桂林日报」本报记者杨湘沙文/摄
舜洞薰风,是桂林的老八景之一。舜洞位于城北江边虞山公园里的虞山脚下,顺水路入桂,所见第一座山便是这虞山了,所以被称为桂林旅游的开山之作。古时的舜洞前临松林、后对皇泽潭,南风送暖之际,松涛、穿洞的风声、流水叮咚声交响如乐,让人想起舜作之曲《韶乐》,故舜洞又名“韶音洞”,景名“舜洞薰风”。虽然因为历史的变迁,如今的洞前洞后景致迥异,不复当年的松林和皇泽潭,但其历史文化价值依然不容低估。记者近日前往虞山公园,实地感悟了一下舜洞薰风的古意。
今天的虞山公园,乍一进大门,感觉这已经是一个颇具现代园林特点的休闲游乐公园,宽阔的广场上有老人带着孩童在嬉戏,也有穿着艳丽的大妈在摆着各种姿势拍照;巨型的喷泉池层层叠叠,虽然正在整修中,仍能让人想象得到喷泉齐涌、叠瀑层层时的盛况;而高大的绿树和低矮的绿化带,郁郁葱葱,遮蔽了视线,虽说满眼皆绿,但又让记者也是一时间搞不清楚虞山到底在哪个方向了。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历史的和现代的,能够有机地融合,自不免也有它独特的味道:寻古访幽的同时,仍不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在景区的
进公园大门后顺着右方的一条石径缓行,数处人工景致依次出现在记者眼前,有九重天,有五福塔,有虞帝庙,都是能让游人驻足的地方。而虞帝庙前的千禧坊更是打造得精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虽然一眼望过去就知道是新建,但造园手法高超,假山假石惹人思,虽无太湖奇,却有桂岭峻。建筑物古意盎然,再衬以远处的虞山为背景,一幅极佳的桂林山水画赫然呈现眼前。这样的景致,当年在韶音洞里教化百姓的虞帝怕是也没有想到过吧。
不过,想到这次的终极目标,记者还是加快了步伐,不敢在千禧坊多做流连。
据桂林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的资料统计:韶音洞以及山东和山南崖壁上,现存多达69件唐至清代摩崖石刻。其中唐代1件,宋代6件,元代2件,明代29件,清代16件,无纪年15件。
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好东西,就看你能不能领悟,能不能读懂。
虞山舜洞的石刻,以题诗居多,歌颂虞帝功德,赞美虞山风光,也有题榜、绘画和营缮纪事等。最早的是唐建中元年()《舜庙碑》。宋淳熙三年()《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记载有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知静江府时重修虞帝庙的经过。宋淳熙四年张栻《韶音洞记》、元至正二十三年()刘杰《帝舜庙碑》、清光绪十五年()沈秉成《重修虞帝庙记》等,则记述了韶音洞的开发、虞帝庙的兴衰和桂林文化教育的发展。此外,宋方信孺《古相思曲》,明代周进隆、曹学佺,清代郝浴、查礼、谢启昆等的题诗,都是身临其境感观虞山景色,发散思古幽情的作品。
这当中,张拭的《韶音洞记》石刻详细讲述了舜洞薰风的由来和景致:“由虞祠之后,不十步至虞山,下有石门可窥。入其中,则虚明以长。仰而视之,石去人仅尺许,色青润可爱,睨其旁,蹲踞蛇蜒如虎、豹、龙、蛇者皆是也。行其中十许步,望北牖,清江正横于前。出其处,则下临深渊,所谓皇泽湾也。始栻既新帝之祠,得新安朱熹为之记。命工人度山之崖,磨而镌之。偶发石得斯洞,凿其下石之啮足者,翦其北林薄之翳目者,而地之胜有若天成焉。名之曰韶音洞,盖淳熙三年秋也。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其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明年秋,又于祠之左得小丘,平旷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作亭于上,名之曰南薰之亭………”
张拭文中所述帝庙、南薰亭和韶音洞经过修缮后今犹在,但皇泽湾虽在,却已非深谭,仅是环绕漓江上蚂蟥洲的一条极浅的水道,且隔了公园外的一条马路,当年在北边洞外靠西石台上垂钓的一幕是见不到的了。松林也被各种其它树木取代,再无松涛可听,不过,“后人裴回于斯地,遐想箫韶之音,咏歌《南风》之诗……”,揣摩一下当年的石刻,遥想一下当年的虞帝,仍不失为一件雅事。
在韶音洞北边入口处的崖壁上,“韶音洞”石刻的左上方,方信孺的《古相思曲》触手可及。这块摩崖石刻笔法雄健有力,是一件上佳的书法作品。诗里借咏虞帝妻子英皇之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却归期难定、孤独伤怀的情感,让人不胜唏嘘。
薰风本指温暖的南风,不过,关于舜洞的秋色,元代名臣吕思诚也曾写过一首诗以记之:
西风飒飒桂林秋,万叠云山舜洞幽。
晓气沉崖秋色冷,凉飙吹树桂香浮。
轻摇斑竹江头恨,远送苍梧天外愁。
一旦薰风随律变,露华山色满南州。
记者这天没有感受到薰风,毕竟桂林已是入冬季节,所以,感受到的是凛冽的北风。但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当风从南涌入舜洞时,那千年的古风,仍能薰得游人醉。
图①:虞山脚下的舜洞北边入口。
图②:重修的虞帝庙。
图③:舜洞北边入口的石刻“韶音洞”。
杨二说说
为风所伤歌
通常来说,设卡收费的公园,二哥是不愿去的,不过,自从听说了桂林本地市民可以凭身份证免费进入后,二哥的心态就起了变化,所以,这一次决定先去离家最近的虞山公园逛逛。
去虞山公园,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当然是离家近,走路不到二十分钟就到,并且,二哥常去的油茶店就在虞山公园旁边。之前不去,是怕收费,一张门票,足够二哥两顿早上的油茶。不收费,二哥顿时感受到了身为桂林本地人的幸福和尊严,然后想起,二哥在桂林也呆了四十余年,居然好像还从没进过虞山公园。
身为桂林人,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因为每天都生活在风景中,所以对所有的风景都看不上眼。二哥也是进了这个误区的:去外地,任何风景都不屑一顾——能比得上桂林吗?这种心态的问题在于,对桂林本地的风景,也养成了一种不急不急,慢慢再看,结果一直都没去好好看看的坏毛病。
这一次去虞山公园,二哥是彻底感受到了自己的肤浅和偏激的,一江之隔,二十分钟路程,居然就能视若无睹?
这一天,虞山公园打动二哥的元素有好几个,首先,进公园时,工作人员只需二哥扫码、戴口罩就行,十分客气,并没有让二哥出示身份证。而且,工作人员一直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二哥沟通,让二哥展示地道桂林话以证明自己是本地人的机会都没有,多好的感觉。那姑娘眼睛很大,皮肤很好,可惜戴着口罩,遮住了口鼻,不能一观全貌,但是,二哥相信她一定长得不丑,起码也是心善。作为旅游城市,桂林景区的服务行业,不就应该展示这样的温度吗?
然后,一进公园,就看到了园区的绿化、水景,也是相当的漂亮,喷泉没有看到,倒是看到了有一批工人在操作,应该是在做一些整修。也挺好的,各司其职,为了让市民和游客有一个更好的进园感受。再然后,就是虞山的老东西了,虞帝庙、五福塔、南熏亭、蒋中正行辕旧址……这哪一处,不值得流连一番?
去虞山公园的第二个理由,其实更为人熟知,因为这是老桂林八大景之一的舜洞薰风所在。
舜洞是当年虞舜帝演奏韶乐以教化百姓的地方,走进洞中,虽然所见都是几千年前的老典故了,二哥也是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生怕有对先人不敬的地方。洞壁上的石刻也让二哥敬畏,仔细摩读,虽不能尽解,却也感受到了古人的境界、修养。
当然,这天二哥也是受了点教训的,因为舜洞南北通透,这个季节,这穿堂风吹过来,二哥的肩周炎似乎就有了复发的迹象。刚开始还以为是之前抱刚出生的孙子过久弄出的肩周劳损,后来再想,应该还是在舜洞中被北风所伤。如果是薰风,就不会有这毛病。
当天没有上虞山顶,因为二哥的膝盖早已不堪重负,上得去,就怕下不来。而且,还有两个原因是二哥不愿上山顶的关键所在:一是当年舜帝南巡,来桂林,只上六十米高的虞山,却不上八百米上下的尧山。二哥何德何能,也敢上虞山顶指点江山?二是虞帝上过山顶,蒋中正山下也有过行辕,据说是抗战时期白崇禧一力安排的。二哥看了一下那个洞穴,最起码也是防日军空袭的极佳之处……
所以,二哥就很没品地给自己不上虞山顶做了这么一个解释:罢了罢了,二哥这升斗小民,不凑热闹也罢。二哥也怕德不配位呀。
不过,无论如何,最后二哥还是忍不住要为今天的虞山写上一首打油诗,以资纪念:
尧山势无双,舜洞风亦香。韶音虽已缈,山高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