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共识到决策共识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震感”在敲打着科技工作者的心。“几万同胞丧失生命、几十万乡亲失去家园的惨重损失刺痛了每一个科技人员的心,全国科技工作者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科研工作一定要造福于人民,让人民有安居乐业的美好环境。”李国杰院士这番话就非常有代表性。在抗震救灾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卫星电话、遥感遥测、生命探测仪、无线通讯等先进科技手段的独特力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对大自然的认知水平还十分欠缺,已取得的科技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再次提醒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并不安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地震,近些年来还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洪涝、台风、干旱、沙尘暴、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如何更加自觉地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认知、有效的手段和富有建设性的良策,从而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无疑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但科学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进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艰苦不懈的努力。对于自然现象的科学认知,就更是如此。无论是地震的研究,还是台风的预报,不仅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基础数据作依据,还有赖于先进的监测、分析仪器来支撑。因此,除了国家要持续加大投入、科学家要坐得住冷板凳之外,公众也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学会宽容失败,耐心等待。当地震发生后,此起彼伏的谣言和种种不利于避害的惊慌失措,也暴露出公众防震抗震知识的匮乏。这提醒我们,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这篇大文章,才刚刚破题;在抗震救灾中,人们还明显感受到各种应对手段和装备的不足,这提醒我们要尽快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顽疾,建立顺畅的机制把先进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物化为能够雪中送炭的产品;在灾后重建中,我们看到了各级部门对科学规划、科学选址和科学设计的高度重视,这启示我们,通过科学决策,把已有的科学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城镇建设中去,是最有效的防灾减灾途径。科学防灾减灾不光是科学家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把科学共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并达成决策共识。(肖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