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年崛起一座城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 [复制链接]

1#

俯视桂林,漓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老城区基本上以漓江为中心,从上游向下游“纵向”延伸着。窘迫的城市空间,制约了产业的壮大,更使得漓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

以保护漓江为“底线”,年,桂林市按照自治区*委、*府作出桂林城市发展要坚持“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开始建设临桂新区。

向西,是保护漓江、实现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战略决策;向西,是创造新的空间、实现这座城市科学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临桂新区发展日新月异,已逐步成为桂林新的*治文化中心,成为设施配套齐全、道路四通八达、产业融合集聚、环境生态宜居的时尚新城。

临桂新区建设中严格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建城”的发展理念,编制了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立临桂新区生态城指标体系,制定多个与绿色生态城相关的规范和技术导则,全方位引导和推动临桂新区低碳、生态建设。

经过几年打造,临桂新区防洪排涝及湖塘水系工程、原生态中央公园、5A级国家森林公园、会仙湿地公园、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等集自然风光、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于一体,让这座山水新城充满“景气”和魅力。

桂林不断优化临桂新区商业资源配置,招商引资引入能够带动区域商业发展的“金凤凰”。冠超市、大润发等大型商超的陆续入驻,满足临桂居民便利的生活购物需求;花生唐、吾悦广场、万达广场成为市民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的商业“百老汇”,大型商住综合体赋予城市浓厚的商业属性和氛围。未来,还有临桂版“东西巷”文武巷、时代广场、食尚港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值得期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除了商业资源的引入配置,新区的公共设施、医教配套、交通资源配置也日趋完善。临桂新区建设之初,教育资源配套短缺,十年前,临桂各类学校(不含幼儿园)只有9所。年,临桂城区学校数达到30所,新建学校数量为全市各县区之首。此外,医院、桂林市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医疗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基础配套设施转向常态化管理,新区承载功能日趋完善。

缓解老城区生态压力,位于老城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搬迁到临桂新区,把地方腾出来,把漓江交给大自然,把桂林优美的风景交给中外游客。如今,入驻临桂新区办公的市直单位总数已经超过90家,占全部市直单位的90%以上。

在建设新城的同时,桂林实施“重振工业雄风”的发展战略,实现了跳出漓江谋求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反哺保护漓江,走出了一条工业转型升级与科学保护漓江的和谐发展之路。

作为重振桂林工业雄风的主战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了打造中国最绿色、最高效、最美丽经开区目标。开发区自年3月份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一片投资热土,一批知名企业在区域内落地开花,形成了以华为、深科技为引领的电子信息、移动通信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产业链;以福达重工锻造、广汇低温设备、桂冶实业等为支柱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比亚迪、华能、众阳光能科技为支柱的新能源产业;以三金药业、天和药业、莱茵生物等为支柱的生物医药业;以娃哈哈为引领,打造食品饮料产业链,为临桂乃至桂林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高品质的临桂新城为周边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让大量从业人员在此安家落户,留住人才,不断壮大,形成“产”与“城”之间共生共利。

山还是那样青,水还是那样绿。而桂林,一座新城已然崛起。“桂林新中心”的行*、经济、文化、商务等核心功能作用正在全面发挥,推动人口增长、财*增收,产城融合加快,新区常住人口已接近40万,临桂区财*收入从年的7.04亿元,到年已增长到34.36亿元,占市本级财*收入半壁江山,成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入住新区3年来,市民贺海亲身感受到新区的环境越来越好,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临桂新城建设让我们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美好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