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霞:
阅读是生命所需的温暖阳光
李爽
引言
采访孙明霞老师,是省内两位并不相识的朋友不约而同的推荐,因孙老师人在山东,我与她素未谋面。采访之前,我依靠网络信息感受孙老师的教育理念、读书笔记、教育实践和师者思考。原本用平面的文字和信息去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让其立体起来并不容易,然而这次是个例外。我通过她多年来留下的文字轨迹和许多听过她讲座的老师留下的听课笔记,渐渐与她熟识,觉得她与我并不陌生,我与她也并不遥远。她有激情、有理想、有梦想、有情怀,有大视野和正能量,与终日无感亦无所求的人,有着霄壤之别。
阅读在孙明霞的成长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就像是生命所需的温暖阳光,可以自由地、毫无遮拦地、彻底地,撒开来,照进万物,融进去。如果需要找一个方式来让一个人不断地进步,持续阅读的途径最不难触摸,为人如此,为人师,更是如此。
孙明霞在博客中曾说:“教育,是一条漫漫长路。我在这条路上前行,也在这条路上思索,怎样的教育才是美丽的教育?教育,是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我在这条河中搏击,也在这条河中畅游,怎样的教育才能承载着文化航行?教育,是一幅长长的画卷。我在这幅画中描画,也在这上面书写,怎样的教育才能彰显生命的色彩?”她的发问也是她的思考,她的答案也重合着她的实践,重合在教育教学细节中。她的发问也是她的回答,是一个师者的呼唤,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
一位听了孙明霞讲座的老师在博客上这样写:“听了孙老师的讲座后,我彻底明白了,任何学科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孙老师上的生物课,贴近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教会学生知识,也教会学生做人,生物课上得诗情画意,书声琅琅,歌声嘹亮。在以前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孙老师做到了。孙老师学生的笔记,就是一件件艺术品。”生物学科教师,咋一看,似乎离阅读没有那么近,但看看听课老师的笔记就知道,阅读离谁都不远……
孙明霞的阅读时光
《人民文学》伴随我度过高考时光
从小学入学到高中,因生在农村、书籍的匮乏,加上“白卷英雄”的影响,除了课本,我几乎是没读过什么书的。但进入高中二年级,我却读了一年的《人民文学》,开启了我的读书之旅。
现在看来,那个年代,在农村学校,一个农村孩子能读到《人民文学》是很幸运也很奢侈的事。这要特别感谢已经过世的教我高中语文的胡老师。因为我和他的女儿是同班同学,又是好朋友。就常常去他家,也就看到了胡老师订阅的《人民文学》。随便翻看,我被杂志中的那些中短篇小说所吸引,原来还有这么让人痴迷的文字!于是,去胡老师家里读书成了我那一年最盼望也是最快乐的时光,中午休息、晚间饭空,反正胡老师就住在学校里。每次去胡老师家,我一定会捧着他的《人民文学》读很久。胡老师看我如此喜欢,就让我带回去看,并且每期新的《人民文学》到来,我一定是第一个读者。我被杂志中一个个故事感动,为一篇篇文章动容,也就是在那时候,知道了作家刘心武,知道了漫画家华君武等名字,这大概算是我读书的萌芽期,也奠定了我对文学热爱的基础。
直到今天,虽然很多年不再读《人民文学》了,但心中始终怀有对《人民文学》的敬仰和感激,每每看到这份杂志,心里总是很温暖、很美好。
中外名著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
走进大学,除了环境的改变、视野的开阔,图书馆无数的书籍可以随便借阅,这让我如同掉进了书海。除了认真完成学业,差不多每周都要去图书馆还书、借书,这期间读了大量文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是那时读的,还有大量国外的文学书籍,印象深刻的有《苔丝》、《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安娜卡列尼娜》、《少年维特之烦恼》、《简·爱》等等,大概看了有几十本吧,但那时的读书,说实话,就是看热闹了,看的速度很快,并没有真正去领会书中的内涵,更不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是看着好看罢了。期间,还迷上了雪莱、莱蒙托夫、拜伦、普希金等著名诗人的诗,乃至毕业后的若干年间,还时常会翻出这些诗人的书。
专业书籍助我站稳三尺讲台
刚工作的头两年似乎没读什么书。年底当了教研员之后,因为要培训全区的老师,因为全区的老师当时差不多都是转行的、没有生物学知识基础的老师,我就找出当年大学期间的课本重新学习、消化,然后利用每周六下午给全区老师做培训,像当年大学老师教我那样。不仅要讲课,还要带领老师做实验、采标本。此外,还买回很多生物专业书籍,如《中国植物图鉴》等,辨认各种植物;订阅了当时仅有的生物学方面的杂志——《生物学通报》。偶尔也会看看《人民教育》这类的书。但总体上,书比较少,想买教育类的书似乎买不到。记得当时非常感慨的是:生物学科在中学很不受重视,语数外等学科有那么多杂志可以订阅,生物只有一份。
教学艺术书籍让我成为培训者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级教育行*部门开始重视教师培训,有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我市的教师培训是由当时的教育学院负责,而教育学院负责生物教师培训的老师非生物专业,也没在中学工作过,就通过教育局找到我,先夸奖我这些年做教研员给了全区老师很多帮助,对教师培训有独到的经验,然后给我任务,让我设计教师培训内容。多长时间?4天,并且全部由我来设计内容、形式。这可难坏了我,四天的时间要培训什么?我心里也没数。但任务派给我了,必须要准备好。好在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于是,开始买书看。当时,巧遇到学校推销书的书商,打折也挺厉害。书商手中一套《教学艺术全书》、《教学策略全书》、《班主任工作全书》,全都是大16开的,很厚很厚的比大砖头要厚的多的工具书,都是三四本一套,大概三四折的样子,我就全部买回家开始看。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大概用了两个月时间做了2本16开的笔记,去给参加培训的老师讲课,结合书中的理论,加上我自己的实践,培训四天反响还不错。印象很深的是一年夏天,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男老师,为了赶上听我讲课,冒着大雨骑着摩托赶到教育学院,全身都湿透了。
连续几年给教育学院举行的培训班上课,我又陆续读了其他书。当时《中国教育报》定期有新书介绍,我就根据新书介绍从北京春雨书店邮购图书,其中,最让我激动地是买到付东缨先生的《泛舟汇海》,诗一般的语言介绍了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并且穿插了大量案例。而我最感动的是书中的案例是他完全自费通过电话或出差过程采访了上千位优秀教师获得的,这种精神本身深深的鼓舞了我,那是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其中有众多我很欣赏的句子用笔描出来。包括后来付老师又出版《圣园之*》等书籍,也是第一时间买回来读。
由教学走向教育的阅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教语文的老师家里看到《魏书生文集》,随便翻阅,心中一动:原来可以这样教语文,可以这样做老师。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就非常希望自己也拥有。问朋友哪里买到的,说出差到某大城市买来的。我当时记下了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回头就打,查询桂林的区号,又打桂林,查询漓江出版社的电话,然后找到出版社编辑部,又打到发行科,终于买到了我要的书。人家一听我喜欢魏书生的书,当即推荐说他们出了他9本,我就全部买来。买来觉得不错,就推荐给很多老师读,给学校领导看,推荐给班主任。不仅他的书,从漓江出版社还买到很多其他的书。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那是通过《中国教育报》的新书介绍了解到的。那个时期,除了漓江出版社,我的大量图书是通过从北京春雨书店邮购获得。乃至后来听说春雨书店消失了,让我好一阵子难过。
在年前后,无意中读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眼泪稀里哗啦的,读后就给很多老师推荐,后来又买了很多李镇西老师的书来读。也是在这期间,买到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读的热血澎湃,后来又读到他的《新教育之梦》,我把其中很多好文章通过我编辑的校刊推荐给我校老师,也由此知道了新教育,知道了教育在线网站。因为年在北京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接触了很多著名教育学者,了解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