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简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丽的桂林,美丽的山水 [复制链接]

1#

讴歌山水之美与讴歌人的发现之美

——执教《桂林山水》叙事

陈大伟

(选自《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我这样观课、议课和上课》)

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信了还是未信?

观察了一节六年级的《桂林山水》,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讨论。文章第一段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这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底起的什么作用?

我看了一些资料,大多朋友说这是总写,是在进行总的概括。于是在处理上,自然是“总——分写水——分写山——总体写山水”。我觉得这样处理不是很好,而且没有道理。

我提出的分析思路是:对于文章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是信了还是未信?如果在游览之前就相信了,那这一句就是总写;但如果是未信,半信半疑,想在大家的传说中去看一看,这就不是结论了,而是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那游览之前是信了还是未信?我认为未信的可信性大一些。这样,尽管“人们都说”,但这里“人们都说”只是打了广告,并不是游览之前作者的结论。

美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一方面,美有客观性(相对而言,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族群,一定的时间里,总有相对一致的美的标准),另一方面,美有主观性。别人说美就美吗?未必,我要看一看,美是审美主体的一种主观体验。作者去过以后,看到了“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桂林山水”是否“甲天下”?作者也没有明说,只能有我们去体味琢磨了。就算作者认同了“甲天下”,去过以后的“甲天下”总会有自己的内涵,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完成了一种美的创造。

另外的问题是,现在作者说: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我们又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要去,是去印证,还是去发现?我以为不是去重复别人的发现,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己心中的美。我想,这也是美育的任务。

这里既涉及是否人云亦云的人生态度,也涉及对名篇的阅读姿势。

从阅读的姿势看,按照马克思关于“作为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认识,我理解,读书的目的也在于获得更大的自由。读书获得自由,一方面是因为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利于对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解释与说明、并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预测和控制能力的增强可以使我们的活动更自觉,自觉的结果使我们超越约束与羁绊,获得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读书是使我们“精神成人”的过程,黑格尔指出:“自由是精神的唯一真理。”我个人认为,“精神成人”本身包含着心灵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增加。如果只是认同他人眼中的“桂林”,认同他人眼中的“山水”,匍匐在名篇的文字中,我们就无法真正“成人”。

从文体样式看,这一篇游记的线索就是从起因入手,循不同的对象和视角展开。这和后面老舍的《林海》的开篇“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不同,老舍先生是游过了,开篇就谈总体感受,这是总写。两篇文章两个样式:一个听说广告,想自己去看一看;一个看了,发现自己原来的经验并不恰当,于是交流新的认识是什么。两种样式,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指导学生习作也方便。

把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我上过一次《桂林山水》。

之二:《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课例曾节录以《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为题发表在年2月28日《中国教师报》)

一、基础检查

师:这篇课文已经上过一节了,在第一课时,我们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陈老师先用检查的方式来上。首先我要检查同学们书读得怎么样,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的方式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样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刚才我看同学们读书都很不错。现在,陈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和一些词语掌握得怎么样。是不是会写了,记住了?大家合上书,拿出练习本来听写。

准备:“漓江”“峰峦雄伟”“波澜壮阔”“无暇的翡翠”“屏障”“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生写,师巡视)

师:写完了,请大家翻开书对照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写对了几个。

(生检查)

师:对于没有写正确的词语,大家下来要写一写。在这当中,既有生字,也有一些优美的词语,大家会写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能。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暇的翡翠?“无暇”是什么意思?“翡翠”是什么?

生1:“无暇”的“瑕”原指玉上的斑点,“无暇”就是没有斑点,没有缺点的意思。翡翠就是一种玉石。加在一起就是没有斑点的玉石。

师:哦。翡翠这种玉石是什么颜色呢?

生:绿色。

师:对,“无暇的翡翠”本意是没有瑕疵的绿色宝玉,这里是用来形容漓江水“绿”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等一等)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用语言不好描述和解释,你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想象一种画面。

生2:一只小木舟,行驶在碧绿的水中,仿佛人在一幅美丽的画卷当中游览。

师:说得好,请坐下。舟行驶在碧绿的水面上,两边是如画的山水,人好像在画中游览。

二、问题探究

师:刚才我们检查了字词。现在,陈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天下第一”。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这里是谁的说法?

(生有的说“作者”,有的说“人们”)

师:在这里是谁说?

生:“人们说”。

师(板书“人们:”):是人们说。这里面,你们发现问题没有?

(等待)

师:你们没有问题,那陈老师就有问题了:这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们的意思,还是作者的意思?

生:人们。

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作者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没有?他同意不同意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他相不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板书:作者:?)

部分学生(犹豫):没有。

师:哦,(走到一位学生身边),看来你有不同意见?

生3:在这里,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但是作者没有直接的表明,他同意人们的看法,而且是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方法来说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

师:哦。你认为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没有明说,但隐含着这个意思。很好。

生4:我也认为,作者是相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因为在第二、第三自然段里面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但在描写山、描写水时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你注意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暗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请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想说什么?

其他同学请把他读的段落找到,一边听,一边思考,作者到底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

生4:“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我们来琢磨一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品味一下。

(师朗读:“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在这里,你们体会到,作者是不是想说漓江的水比大海和西湖的水更好?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意思?

生:有。

师:就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

生(犹豫):是。

师:有的同学在犹豫了。大家再看一看书,这里是不是说漓江的水超过了西湖和大海的水,漓江的水天下第一?

生(看书后):不是

师:到底是还是不是啊?你说说看。

生5: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说大海和西湖的水比不上漓江的水,我觉得作者的意思就是说他看见过大海,也赏玩过西湖,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意思是漓江的水很特别,它的水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特别”的水。也就是说,漓江的水有不同于大海和西湖的水的特点?漓江的水、大海的水和西湖的水是各有……

生:各有千秋。

师:对,各有千秋。是不是天下第一?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6:有特点。

(师擦“?”板书:“有特点”)

师:作者认为桂林山水有特点,特点是什么呢?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呢?

生:三个。

师:那三个方面?

生7:静,清,绿

师:对,这也是三个。想一想,“静,清,绿”说的是什么的特点?

生7:水

(板书“水”)

师:除了水,后面还有什么?

生(众):还有山

(板书“山”)

师:分析了山,后面还有什么?

生8:我来我来。

师:好,你来!最后一段说什么?

生8:最后一段说的是总结山和水

师:对,是总写山和水,写了山水结合的特点。

(板书“山水结合”)

师:对漓江的水,大家都知道了:静,清,绿。(板书:“静,清,绿”)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想一想从哪些方面怎样写的水?

(生犹豫):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从哪个方面写的?

生:静。

师:对,写的是“静”。我们可以再看一看后面紧跟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静得怎么样呀?

生:“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感觉不到”,写的是什么?

生9:这是从感觉的方面写漓江的水。

师(板书“感觉”):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一看,写“清”是从哪一方面写?

生10:“看见”。从视觉写。

师(板书“视觉”):后面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11:好像。

师:用了什么方法?

生11:比喻的方法。

师(板书“比喻”):作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山的特点又是什么?

生:奇,秀,险。

师(板书“奇,秀,险”):大家读一读:桂林的山真奇啊——。

(生读)

师:“奇”写的什么?

生12:形状。

师:“秀”写的什么?

生13:颜色。

师:“险”写的什么?

(生迟疑):

师:“险”是带给人的感觉。陈老师认为,是从感受方面写的。

看看最后一段,山水结合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么总结的?

生1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山”是什么样的山?

生:奇,秀,险

师:“这样的水”又是什么样的水?

生:静,清,绿

师:这样的水又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结合,加上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是——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体会作者

师:现在我们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发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游桂林山水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些特点。

大家想一想,在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时候,作者发现了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发现了他们的特别之处,作者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15:激动

师:激动!然后又会怎么样?看到它美,看到它好,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16:赞美。

师:对,赞美,歌唱。感受一下,作者会怎么赞赏?我们来读一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想一想“真”字和“啊”字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又该怎样读出这样的心情?

生17:激动。

师:还有吗?

生18:兴奋。

师:还有没有?

生19:自豪。

师:为什么自豪?

生19:因为他发现了。

师:发现了什么?

生19: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

师:对,这是他自己发现的东西,是他发现了自己的美。大家试一下,我们去掉“真”和“啊”:“漓江的水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大家读一读:

生(语气平淡地读):“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现在加上“真”和“啊”,再读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激动、欣喜和赞美。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这里有一种欣喜,一种赞美。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你们在游览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想把它表达出来,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读你发现的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好,读得真好。这里该怎么读啊?首先要“入境”,头脑中要有这些美境,多美呀!第二要入情,作者在这里游览着,发现着美,他抑制不住地想表达美,歌唱美。

现在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入境入情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体会作者的心情,随着作者的指点和描述去观察美,发现美。注意,“入境”时头脑当中要有一些画面,“入情”时心中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生20读全文)

师:好,谢谢你。大家有没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和激动、欣喜的感觉?如果我们有,就要感谢作者,感谢这位同学。

(师生共同鼓掌)

师:刚才在大家闭眼想象的时候。这一位同学(走到那位同学面前)在认真观察课本前面的桂林山水图。她在看着图,听着同学的声音,在作者的带领下在江上荡漾。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拓展思考

师:现在,作者说桂林山水有这样的特点。你呢?你怎么看?(师板书“你:?”)哪些同学到过桂林?

(同学中没有举手的)

现在没有去过,今后可能会去,当你们到桂林时候,你会怎么看桂林山水?你们是不是要去发现“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否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水清、水绿,桂林的山奇、山秀、山险?

生21:我到桂林,除了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以外,我还想去观赏那里的树木,体会树木的茂密和生机。

师:好,他还要去观赏植物。注意,他去旅游除了发现作者的发现,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

生:自己。

师:对,发现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发现了自己。还有哪些同学,你想去看什么?

生22:我想去观察和发现桂林那一带的人文文化,因为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那里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我对少数民族很感兴趣,对他们的服装、人文风情感兴趣。所以,我到桂林,不仅要观赏作者写出的山、水以及山水结合的特点,也要观察这里的人文风情。

师:好!说得真好!注意,两个同学都有一个想法值得陈老师学习,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这就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师板书:“用自己的眼睛”)

生8(插嘴):发现美。

师:对,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板书:“发现美”)。我们要向作者学习: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来了,但我来了不是来重复别人的发现,而是发现自己心中的桂林。

所以,同学们今后游览桂林山水,既不要被“桂林山水甲天下”吓住了,也不要只是去发现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我们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心中的桂林,用自己的眼睛发现——

生:自己的美。

师:当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己的美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生:激动、欣喜和赞美。

师:对,我们可能就和作者一样激动、欣喜和赞美,这就是旅游的乐趣。旅游的目的不是去印证别人的观察和思考,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下面陈老师要介绍一位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歌唱,这就是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陈老师在这里朗诵其中的一小节: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生鼓掌)

师:大家下课以后可以找“桂林山水歌”读一读,琢磨一下,两位作者心中的桂林山水有没有不同。大家会发现,两位作者就分别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刚才我们说用自己的眼睛看,在这里,我们还要说要用自己的嘴巴说。

五、写作特点与习作指导

师: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想一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14:我觉得是总结了文章。

师:是总结了文章吗?好,他的观点是总结了文章。还有其他看法没有?

生4:我觉得,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

师:第一段和第四段相互照应,你还是同意总写的?

生4:是。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好,你有不同的想法?

生23:我认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吸引作者,写出了去的原因。

师:这里有两种意见,到底是原因还是总写呢?大家琢磨一下。读一读,读的时候想一想,作者听到这一句的时候,他已经去过了,还是还没有去过?

生(读第一段):没有。

师:对,是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才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注意“来”观赏,才来了。想一想,是原因,还是总写?

生:是原因。

师:陈老师的看法,也是写原因。它就像我们听到某个人说,某个地方好玩,我们就去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写游记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先写原因,再写过程和感受。

有哪位同学最近出去旅游过,用这种方法来开一个头?

生18:我去的是三亚。

师:为什么去的?

生18:我们在网上知道三亚那里很好,我们这里天气很冷,我们想去,然后就去了。

师:我们这里冬天很冷,在网上看到三亚很暖和,我们就到三亚旅游去了。

生24:我去的是青海湖。我们学过一篇青海湖的文章,我的印象比较深。回去给爸爸说想去看一看,没有想到我爸爸竟然答应了,把我吓了一跳。

师:好!好!这个游记就很好写了,接下来就可以写怎么旅游和发现了什么。

现在,大家知不知道人们四川一些风景名胜的评价和说法?有那些风景名胜因为听说好你就去了?对青城山,人们说——

生:青城天下幽。

师:于是,在某一个时间,你和几个朋友就去游览了。人们又说,峨眉——

生:峨眉天下秀

师:容中尔甲唱的:“神奇的九寨——”

生:“人间的天堂。”

师:于是,我们就去游九寨沟了。现在我们再讨论,这里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听到了一个什么?

生25:广告。

师:对,可以说是一种广告。听到一个广告,然后就去了,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写成游记,你们觉得这样写困难大吗?

生:不大。

师:对。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我听说某个地方好,我就去了,去了以后,我们发现了什么,走的时候感受是什么,这样写出来清楚明白。但要写精彩,重要的是什么——

生:用自己的眼睛。

师:有这样一句话: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发现美的眼睛。

师:希望大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可以照着这样的方式写一写自己最近的一次旅游,当然除了景物,大家还可以把旅游的过程、旅游的心情写得生动一些。

好,我们说在这一篇文章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当于一句广告,是引起游览的原因,那还有没有其它开头的方法呢?下一课是《林海》,大家下来以后去读一读,研究一下,它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后,我还要请大家读一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你可以体会着作者的感情读,也可以用自己的判断和和思考读。

(生读课文)

师:陈老师想知道,你们认为这一节课陈老师最想让大家明白的是什么?

生:用自己的眼睛。

师:真好!下课!

之三:学会生存学习生活

——兼谈《桂林山水》的教学追求

一、学生就是学会生存学习生活

当了这么多年教师,突然有一天有人问你什么是学生,不知道你会怎么回答?我在遭遇这样的提问时,不由一愣:是啊,我们天天和学生打交道,什么是学生呢?学生是干什么的呢?当教师的,又教学生什么?

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我自己来说,就像在茫茫的黑夜中寻找自己的“北极星”。

人并不像自然存在物,“它出自这样一种存在物的最深沉的必然性,这种存在物必须塑造自己,并因此需要一个指明方向的榜样和理想以供他参照。人的不完满性为理解所补偿,这种补偿告诉他怎样来完善自己。”[2]人的“不完满性”通过学习这种“塑造自己”的方式弥补和完善。这是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什么呢?每一个完整的个体的人都是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体。生物属性是基础,人要吃、喝、拉、撒、睡以及有性的需求;满足生物属性要求,人要学习谋生的本领和能力;但仅仅有生物属性,并只追求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人就不像人,是“畜生”。社会属性使人合群,并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缺乏基本规范,人就难以融入社会;满足社会属性的要求,人必须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养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并遵纪守法;但人仅仅满足社会规范的获得而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人又只是社会的奴隶、他人的奴隶。精神属性是人的内在品性,人因为有理想、有追求,因为向往自由以超越生物属性的局限和社会属性的羁绊而显得高贵;也正是人的精神属性和精神追求,使人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在不断追求和超越中,人性不断完善,社会不断进步。

从这种意义上,学生学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生存,学习生活,也就是既要学习生存的本领和规范,又要学习生活的智慧和意义。学会生存是学习适应,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学习生活是学习超越,实现人的个性化。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学会生存是基础和前提,学习生活是目标和方向。

教育该给什么呢?也无非是生存的本领,共处的规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智慧,也就是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习生活。

二、关于生活与教育

不做生存和生活的区分,关于生活与教育,前辈们已经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比如,杜威先生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对于“教育即生活”。我从浅近的含义理解,就是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和逐渐消失。基于此,教育对人有了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的幸福意味生活中某一段生命历程的幸福。

因为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把教育看成未来的准备就显得片面,理想的教育不仅应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基,而且应使学生享受现实的学习快乐和幸福。我很推崇一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这样表述自己的教育理想:“让自己的学生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教育不是英雄主义的事业,很多问题我们自己无法解决,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理想。“蹦蹦跳跳上学”意味着学生有活力,有朝气,对学校生活、课堂生活充满期望;“高高兴兴回家”意味着他们在学校、在课堂有收获,有进步,而且在学校和课堂生活中快乐和幸福。

对于“生活即教育”。就我看来,首先是人生活着,人就在学习着,成长着。人生活在人类创造的历史中,生活在人类创造的文化里,生活的过程是和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只要不是智力活动特别低下或严重受损,人存在一天、人生活一天,就意味着人被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和历史影响一天,占有一天。不同的人可能遭遇或选择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影响自己,这种影响可能或大或小,影响的方向可能或正或反,但人逃脱不了这种影响。影响本身意味着人在历史和文化中改变。

在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后面,还有“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即教育”可以看成本体论的观点,“用生活来教育”可以看成方法论的观点,而“为生活而教育”可以认为是目的论的观点。“用生活来教育”告诉我们,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教育手段和途径上,尽可能采用“生活”的方式——参与和活动,要与生命活动的展开协调匹配。“为生活而教育”启示我们,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学习本身也不是目的,升学当然更不能成为目的,因此,不能为教育而教育,为学习而学习,为升学而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

目的决定手段,“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决定了“用生活来教育”的手段要具有选择性。为生活而教育,意味着教育不仅具有现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未来性。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不是“传承”,而是“引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过好现实生活,更在于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未来生活,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从教育意义看,要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生活,又必须在“用生活来教育”时有所选择和超越。不容否认,包围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是有缺陷的,相对未来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经验可能存在狭隘单调、落后甚或腐朽、零散重复等问题。仅仅停留在现实生活经验水平上的教育,无助于生活经验的改造和提升,无助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现。改造生活经验,有选择并更有成效地提供丰富而不是单调、先进而不是落后、相对系统而不是杂乱零散的经验和文化是教育单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三、“桂林山水”的教学追求和实践

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习生活,最根本的做法是建立文本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避免文本、文字与生活经验的疏远和隔离。“桂林山水”是一篇游记,是作者一次旅游生活中对美的发现和讴歌,尽管作者不是“我”,桂林山水离我们远,但旅游离我们近,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我们都需要。学习“桂林山水”,固然要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旅游,要学习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如果学的东西不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生活,有用的生活,那就更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期望和热情。

必须承认,语言和文字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约束力,而且这种规定性和约束力又是相对稳定的。正是这种相对稳定的内在规定性和约束力,使人们通过语言相互沟通和理解成为可能。这样,尊重语言文字,理解语言和文字的内在规定性,就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工具进入社会、理解历史的必要前提。我所执教的“桂林山水”是第二课时,从检查字词入手,紧紧抓住文字语言分析,讨论文章表达方法,口头交流游记的写作思路,都是基于提高学生生存能力,适应生存要求的考虑。

人具有“先天不完满性”,但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可塑性。正是得天独厚的可塑性使人在后天超越其他生物的发展变化成为可能。这种得天独厚首先是人脑的独特结构,其次在于人类有文字和语言来保存和积累人类的经验,再次在于人类有相对完善的教育方法。在语言文字背后,凝聚着作者的经验和智慧,这种经验和智慧或表达生活,或解释生活,或展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为读者理解生活、向往美好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因此,在教育活动中,需要走近作者,走进作者内心,在与作者对话过程中体会作者的生活经验。在“桂林山水”的教学过程中,我在明确文字的表面意义后,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感情,观察和学习作者理解和表达生活的方法,目的就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够获得前人的经验参照。

人的高贵品性在于人的精神属性,在于人的超越性和独立性。这种超越是对习俗的超越,对他人的超越,对既往的自己的超越。在“桂林山水”中,作者不满足于他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简单结论,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对于学习“桂林山水”的学生,又该怎么办?答案也在超越——既不局限于“桂林山水甲天下”,也不在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中受限……“用自己的眼睛”是对文本和作者的超越,师生在超越中向往自由,在超越中追求独立人格,在超越中享受审美的乐趣。这种乐趣从现实的角度,就在于以后在旅游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声音表达美,获得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的愉悦,从长远看,是培养学生在精神上不断“成人”。

必须承认,学会生存、学习生活是一辈子的事,因为永远有一个“理想的我”等待我去追求、去实现,所以“现在的我”始终不成熟,每一个人“塑造自己”都永远未完成。因此,任何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一节课只能是一节课,不能在一课时中完成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习生活的任务。

有价值的是,要有自己的“北极星”,然后在路上……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