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珊处
桂林人的一天一般是由一碗桂林米粉开始的。
早晨,漓江水面的雾气还没有散尽,漓江两岸大街小巷里的米粉店已经飘出了阵阵香味,寻着香味而去,米粉店里早已排起了长龙。睡眼惺忪的学生,翻看着手机信息的上班族,挽着裤脚、戴着安全帽的农民工,刚刚晨练完的大妈大爷……在米粉缭绕的温热香味中形成共同的期待。
“老板,二两卤菜粉,加锅烧。”
“三两汤菜。”
“老板,老样子。”
……
食客们用着熟稔的口气说着菜单上品名:汤菜粉、卤菜粉、三鲜粉、牛腩粉、酸辣粉等等。
桂林米粉品类众多,其中又以卤菜粉和汤菜粉最为普遍。
“好咧,马上!”老板微笑着,右手执筷子,将米粉桶里的米粉一捞,放到热水里一焯,左手的网瓢一沥,再一翻转,盛入碗中,再加上秘制的卤水、香油、锅烧(或叉烧,或酱牛肉等)、油炸花生、豆子、酸笋丝、萝卜丁、酸豆角、海带丝、油辣椒、葱等,一碗热气腾腾又香味四溢的桂林米粉已经从菜单上端到了餐桌上。
正宗的桂林米粉一般都是先吃干捞,再喝汤。在筷子的搅拌下,每一根米粉都与酱色的卤水和各色的配料充分黏合,唆上一口,米粉的软糯,卤水的浓醇,再配以佐料的香、酥、辣、微酸、微甜,混合成一种温厚可口的味道,慢慢唤醒沉睡着的味蕾,给予清晨的每一个胃以最好的慰藉。
吃完米粉后,再喝半碗大骨汤,这是对味道进行的最后渲染。放下碗,口齿留香,意犹未尽,大家心满意足的离开米粉店,开始了各自的奔波忙碌。
米粉是桂林最普通也最接地气的一道美食,它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又健康美味,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无论男女老少,无论高低贵贱,总能在一碗米粉里互相通融,达成谅解,其乐融融。就像桂林人常说的:“三天不吃米粉就会想念,出门多少大鱼大肉,回来还是想吃桂林米粉。”只要一说起“唆粉”,大家都会不自觉的嘴角上扬,露出会心的一抹微笑,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是一种深入骨子的乡情,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
现在的桂林米粉已经成为了桂林旅游有味道的招牌,国内外许多游客来桂林不仅要一睹桂林的山清水秀,更要一饱桂林米粉的滋味。
桂林米粉不同于其他米粉的地方在于其粉质细腻,软糯,又暗含筋道,再配上经过慢火细熬、时间封存的卤水,吃起来厚实而爽口。
桂林米粉的美味不像螺蛳粉那样横冲直撞,不像热干面那样触目惊艳,也不像臭豆腐那样欲扬先抑,而是层层递进、浸润心脾、温补滋养的。就像桂林山水的清秀令人流连忘返,桂林人的惠和让人宾至如归一样,桂林米粉同样以它的美味令人念念不忘。
为了推广桂林米粉,让更多的人了解桂林米粉,自年开始,桂林兴安每年五一会举行盛大的“桂林米粉节”。在会上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桂林各地最知名的米粉,了解桂林米粉的前世今生,还可以观看具有广西特色的彩调演出、舞狮表演、对山歌表演等,还可以亲身参与米粉山歌擂台赛、吃米粉比赛等。每年此时,总是会有无数游客涌进桂林,好不热闹。
很多桂林米粉店铺下午两点就会打烊了,因为从此时开始,就要为第二天的开店做准备。
首先是米粉的制作,其工序就非常考究。先用清纯的漓江水,将上好的大米浸泡数个小时,直至粒粒水润饱满,然后研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热,然后压榨出根根米粉,再在水中团成一团,反复揣揉,直到筋道最佳为止。
洁白、细滑、柔韧的米粉给了桂林米粉一副好的皮肉,而桂林米粉的灵*则在于卤水。店家熬制的卤水各有绝招,向来属于商业机密。虽各家不同,但是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一般是是用豆豉、八角、桂皮、甘草、小茴香等香料坐锅,放入猪肉、猪骨、牛肉、下水等,再加入三花酒、罗汉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耐心熬制,方能制作出香气浓郁,味道醇厚,营养丰富的一锅卤水。熬制一次卤水通常可以储存半年,好的卤水往往放置时间越久香味越浓,味道越醇。
米粉店的灯火在黎明的夜色中开辟出了一方小小的天地,所有的餐桌都擦拭干净,摆放整齐,虚位以待。透明的橱窗后,锅炉里的大骨汤已经开始沸腾,香气四溢。窗口整齐地摆放着炸得酥脆的锅烧,切得方方正正的叉烧,浸透着香料的酱牛肉。再往前是一排佐料碗,金*的炸*豆,绿色的葱和香菜,红色的油辣椒,切成丝的酸笋,切成丁的腌萝卜,等等。老板此时正在将米粉或二两,或三两的分成小团,焯米粉的锅炉也开始“滋滋”作响……一切都准备就绪,天边已开始泛白。
从一粒大米到一碗汇集烹炸煮炖、腌卤酱拌各项技艺的色香味俱全的桂林米粉,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桂林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两千三百年前,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屠睢率50万大*征战南越,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由于南方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运粮困难,大量士兵只能忍饥挨饿。再加上这些西北的将士远离家乡,征战在外,更是水土不服,思乡成疾,一个接一个的病倒了。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只能就地征粮,但是南方盛产大米,不长麦子,如何把大米变成像麦面一样让秦*将士接受,*中伙夫可真是绞尽脑汁,终于在西北饸面上找到了灵感。
伙夫们根据颌面的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研磨成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再将粉团蒸热,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食用。和面团不舂,而米粉团通过舂,味道更有嚼劲。秦*郎中为了解决将士们的水土不服,采摘当地草果、茴香、花椒、陈皮、槟榔、桂皮、丁香、桂枝、沙姜、八角、甘草等,煎制成汤药,让将士服用。由于战事紧张,士兵们经常是将米粉、汤药和在一起三两口吃完,竟也别具一番风味,久而久之,汤药就逐渐演变为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形。
秦始皇统一南方后,到汉元鼎六年建始安县(桂林城前身),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徙到桂林,这些北方移民把米粉叫做“米面”,也算是南北饮食文化融合的体现了,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抗战桂林大疏散。
如今,桂林米粉经过历代卖米粉师傅的改进、加工,变得花样百出、风味各异。但是沉淀在桂林米粉中的两千多年南北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历史意蕴,每一口吃起来,都让我们品味到了曾经的牺牲和包容,品味到了民族团结和统一带来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系“众里寻阑珊”独家稿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读者转发
投稿/转载请后台回复
长按